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33年10月日本、偽滿雙方建立了“日滿文化協會”,協會成立伊始,便決意重刊《清實錄》。
影印出版《清實錄》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就是塑造偽滿洲國“源遠流長”的正統形象,欺騙世界輿論,以便日本人在背后操控。同時,也是為了了解中國內地的歷史與情況,為侵略中國做好情報上的準備。正如當事人杉村勇造所坦言的那樣:“不了解大陸的過去,怎么制定今后對它的政策?”殖民主義的面目顯露無遺。
偽滿整理影印的《清實錄》殖民色彩很濃。以前各王朝對實錄的諱飾,都是針對本朝帝王來進行;而此次要避諱的,則基本上是針對日本。在外人的壓迫下,對外避諱,說明偽滿整理《清實錄》循由的是殖民主義路徑。
日本指派專人對《清實錄》逐卷檢查,凡是中國對日本侵略者的稱謂,在影印時作了重點挖補和篡改。篡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倭”字改成“日”字。這種篡改僅光緒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就有160處。二是有關甲午戰爭的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篡改。
挖補和篡改后的《大清歷朝實錄》出版成本很貴,當時偽滿財政極度困難,印刷經費基本都是日本提供。日本不惜成本地影印,是為了樹立偽滿的歷史形象,博取列強對“滿洲國”的承認,并假借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來侵略中國,對中國實行殖民主義統治。1936年末,《大清歷朝實錄》影印完成后,日本立即將其送到偽滿駐日使館,以偽滿“國務院”的名義,分別贈送給歐美列強,要求他們到偽滿駐日使館取,以便造成各國默認“滿洲國”的態勢。
偽滿政府和日本人將《清實錄》中有礙日本的相關內容進行“挖改”,篡改甲午戰爭的歷史,抹掉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記憶,顯然是為了日本的形象和利益。他們在《清實錄》整理中執行的殖民主義路線,是不能抹殺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