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大學路小學課程設計如何“走心”)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边@一句選自《禮記·大學》的古訓,本義是指每天不僅要使身體上煥然一新,更要在精神上棄舊圖新。而對于大學路小學而言,這一句古訓卻有一番更為深刻的意義。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有一個關鍵詞始終貫穿大學路小學的課程設計當中,那就是——“日新”。那么究竟何謂“日新”?又“新”在何處呢?
大學路小學校長汪萍是這樣回答的,所謂“日新”即日有所新和日有所進,“我們的課程設計也是力圖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讓每個孩子每天都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德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融入課程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
整合,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重要關鍵詞。大學路小學也正在嘗試對德育相關課程、活動進行整合。根據上學期的基本梳理,把品德課程分為兩類:基礎明理課程、拓展明辨課程。每周一節標準課的品德明理課程,注重孩子意識形成。而每周一節長課的品德明辨課程,目標則是重技能實踐與綜合運用。通過這樣品德兩類課程的功能劃分,將品德教育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加以發揮和體現,最好的例子就是學校的“吳斌中隊”。
杭州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跡一直是每一個杭州人的驕傲,巧的是,他還是大學路小學的校友。為了宣揚吳斌精神,繼承樂于助人的優良傳統,學校在三年前組建了“吳斌中隊”,這支隊伍完全由學生組成。這個月,學校結合學雷鋒日活動,孩子們紛紛走出校園,幫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打掃衛生,戴上小黃帽走上街頭擦拭了社區里的公共自行車,慰問馬路上執勤的交警叔叔……
今年時值杭州G20峰會到來之際,學!皡潜笾嘘牎标爢T們還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要爭當城市文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用自己的愛心為社會傳遞正能量。本學期,學校還將“吳斌中隊”的事跡作為美麗校園創建的品牌項目,深入解讀吳斌精神的內涵與外延,提倡要做一個勇于擔當,銳意進取,每天進步一點點,做好身邊平凡事的日新少年。
“通過品德課程的常態學習,并借助美麗學校創建與喜迎峰會的系列活動,進一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贝髮W路小學教導主任宋德婷說,“德育是一個浸潤的過程,只有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先明理思辨,后實踐運用,才能真正將日新精神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德育才會更好地落到實處!
四種課型滿足學生所需
學習擊劍不再遙不可及
在與宋老師的交談過程中,記者發現學校從自身的特色課程和學生需求出發,開設了各種時長不一的課程,讓原本“一刀切”的40分鐘,有了不少更符合教育規律、更為人性化的伸縮變化。
為了豐富課程種類,學校將一節標準課從原來的40分鐘減到35分鐘。對于這減掉的5分鐘,學校提倡課堂減時不減效,要求老師重新整合課程內容,提升課堂效率。這樣一來,多出來的時間用來做什么呢?
這不,學校又設置了短課、微課和長課,把看似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機整合。宋老師向記者展示了一張課程設置表,3個年級段每周都設置節數不同的標準課、長課、短課、微課。體藝短課主要包括“日新三原色”“日新八音盒”“運動在線”和“健康加油站”,博學微課主要用來上“Happy英語”、“科學大視野”和“新學堂歌”,而60分鐘的長課則是更多地滿足孩子們對于拓展性課程的需求。
“微短課的設置是學校本次課程設置中的最大的挑戰,要實現讓不同學生有不同發展的目標并不是件易事。經過一學期的實踐,我們發現微短課的設置更能迎合孩子們融入氛圍習得知識的需要!彼卫蠋熯@樣解釋。
就拿學校最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魅力擊劍》來說,早在2010年,大學路小學的擊劍場館就已落成,同時發展成為省內最早一所擊劍特色學校。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學校的擊劍課程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推進擊劍項目的過程中,學校始終在思考開展擊劍項目的價值,也始終在平衡兩種關系,即對象定位是該面向全員,還是面向精英?目標定位是普及項目還是轉向競技?經過這幾年實踐,大學路小學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同時長的課型,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到了擊劍運動帶來的快樂。
為了讓更多孩子了解和學習擊劍課程,學校不僅設計了面向三至六年級的《魅力擊劍》校本課程,還開設了60分鐘的體藝長課供孩子們自主選擇,在此基礎上,如果有些孩子學有余力,想要得到更好的提升和訓練,還可以加入學校擊劍精英俱樂部。這樣一來,擊劍這一項看似遙不可及的運動項目也向更多的孩子敞開了大門。
一個擁抱一封家書一張家譜
實踐作業不僅有心而且有溫度
一提及“作業”兩個字,想必肯定有不少學生和家長會不約而同地皺起眉頭。但對于大學路小學的孩子們來說,作業似乎不再是冷冰冰的硬性任務。
除了在課堂上盡可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大學路小學的老師對作業設計這件事也頗為用心。學校在對教師提出作業設計要尊重學生需求的同時,還向學生們發出倡議:“我的作業我來選擇,我的作業我來做主!痹谌粘W習中,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感興趣的,并且能力所能及完成的作業,充分運用身邊的各種資源,例如圖書、網絡等,嘗試自主完成。
宋老師認為,每一個孩子都要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同樣,每一個孩子也都應該學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寒假期間,學校給孩子們設計了兩項可供選擇的實踐特色作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制作一份有溫度的家譜故事”。孩子們在跟隨父母走親訪友的過程中制作屬于自己家族的家譜,在團聚中嘗試著去了解家族故事。在收回的一張張家譜中,老師們欣喜地發現,有的孩子把家譜畫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有的孩子把親人們的形象用卡通人物來詮釋……別提多有趣了!
不僅如此,在去年寒假,大學路小學的每一位家長都收到了來自學校的一封信。
要說起這件事,那還得從去年6月的一次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說起,通過問卷發現,孩子們普遍認為父母的陪伴不夠,因此學校帶著孩子們的心聲,在這封信中對家長們提出了五個多一點的要求:“尊重多一點、陪伴多一點、溝通多一點、信任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庇谑,在孩子們的共同策劃中就有了今年給爸媽的一份作業。
這份特殊的作業要求父母利用假期時間完成五項任務:給孩子一個熱情的擁抱、和孩子一起觀看春晚、拍攝一張全家福、策劃一次親子共游、寫一封給孩子的家書。而這份作業最終的打分者是大學路小學的全體孩子,宋老師認為通過這樣的形式,家長們可以共同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通過一些細微的生活小事,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