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為:2021-10-12
目錄
前言
一、基礎現狀
(一)現實基礎
(二)主要問題
二、發展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與發展原則
(二)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三)推動企業做大做強
(四)完善公共服務平臺
四、發展重點
(一)集成電路
(二)新一代網絡與通信產品
(三)計算與存儲設備
(四)數字音視頻和安防監控
(五)智能硬件
(六)新型顯示與光電子
(七)新型電子元器件與新材料
(八)電子信息應用技術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資金保障
(四)人才保障
附件1.規劃建議項目表
前言
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和戰略重點。
“十三五”是杭州市全面打造“富民之城、創新之城、健康之城、平安之城”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實施“四換三名”工程,加快推進“杭州制造”的產品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傳統產品品牌化的重要時期。
為科學規劃與引導杭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根據黨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和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以及《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浙江省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行動方案》和《杭州信息經濟智慧應用總體規劃(2015-2020年)》要求,特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期限為2016~2020年,是“十三五”期間杭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一、基礎現狀
(一)現實基礎
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子信息制造業大國,并領先于全國工業。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收入113287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同期工業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同時,浙江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平穩增長,2015年全省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31.49億元、利稅總額675.6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2和12.6。
“十二五”期間,杭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抓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克服國際、國內的不利影響,積極推進結構調整,著力加強自主創新,實現了產業的穩步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愈益凸顯。
1、總體目標完成較好
杭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總體呈現“穩中有升、持續向好”態勢,在全市工業經濟中發揮了積極的支撐引領作用,已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主推力。2015年,杭州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收入1984.67億元、增加值557.83億元、利潤總額232.9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8、12.5、13.3。
2、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十二五”期間,杭州電子信息制造產業發展步入了一個結構調整期,產業結構調整促轉型取得較好成效。集成電路、通信網絡設備行業增速保持領先,領跑行業增長;光伏行業轉型快成效明顯;光纖光纜行業穩步增長;安防監控設備行業快速增長。2015年,全市通信設備制造業、集成電路產業、光纖光纜制造業和安防監控設備制造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突破650億元、100億元、400億元和400億元。
3、自主創新能力較強
以華三通信、大華股份、?低暤葹榇淼凝堫^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大幅增加,行業創新動力持續增強。杭州士蘭微電子有限公司的高清晰度實時監控SOC芯片、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的高性能嵌入式CPU新型架構芯片、杭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的數字電視SOC芯片、杭州中科微電子有限公司的支持衛星導航和手持移動電視的多模多頻射頻套片等項目獲得了國家重大“核、高、基”項目的扶持。
4、產業集聚發展效應明顯
電子信息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濱江高新技術開發區、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余杭、臨安、富陽和蕭山。據統計,2015年上述六個區(市)占整個行業的比重達92.83。同時,國家通信產業園區、國家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產業園區、國家光纖光纜產業園區正在發揮重大作用,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5、部分行業全國領先
杭州安防監控產業全國排名第一;網絡通信產品、光纖光纜產品國內領先;數字監控產品技術、數字電視技術、智能技術位居全國前列;集成電路設計規模位居全國第五。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杭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表現為: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產業配套水平較低,尚未形成完備的高端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行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電子信息制造相關支持產業政策環境亟待完善,應用示范帶動機制尚未健全;特別是我市發展集成電路雖然歷史較長,但由于投資強度不大,資本和技術積累不足,總體上和上海、深圳等地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問題和矛盾制約了杭州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由大變強,需要在“十三五”時期著力解決。
二、發展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與發展原則
緊緊抓住全球新一輪制造業變革和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 ”發展戰略的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發展信息經濟促進智慧應用“一號工程”的決策部署,以電子信息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堅持創新引領、應用驅動、融合發展,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持續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產業由大變強,實現綠色制造,為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以創新引領為根本動力。努力突破原始創新,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形成完整創新鏈條,提升成果產業化效率;以科技重大專項及重大工程為抓手,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以智能制造為升級主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進程,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構建新型智能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集成電路、云制造、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型電子元器件與新材料、智能硬件、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數字音視頻和安防監控等產業發展壯大。
以應用驅動為關鍵支撐。加強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工廠物聯網示范應用,力爭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廠物聯網核心技術并大力推廣應用;重點發展工業控制、機床電子、汽車電子、醫療電子、金融電子、電力電子等量大面廣、拉動作用強的產品,形成產業新增長點;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快速帶動產業增長的關鍵應用。
以融合發展為重要途徑。以“互聯網 ”行動計劃實施為契機,積極推進制造業向服務延伸,推動產品制造與軟件和信息服務融合、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大量催生新產品、新業態,鼓勵引導商業模式創新;引導并加快產業鏈垂直整合進程,促進資源優化重組;推動軍民技術互通互用,加快軍民融合發展。
以綠色制造為生態保障。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建設綠色發展技術支持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節能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研發;針對各行業特點,建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和能效標準體系;提升低碳環保電子產品的標準和檢測水平,減少有毒有害物質使用;嚴格控制“三廢”排放,鼓勵開展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
(二)發展目標
1、產業目標
“十三五”期間,杭州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20年超過4000億元。顯著增強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及自主品牌市場影響力,形成8到10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大型骨干企業,努力培育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大企業。建成國內領先的全國物聯網產業中心、電子信息制造區域創新中心、全球視頻監控中心。
2、創新目標
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5;在集成電路、通信設備、安防監控設備、光通信及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爭創全國集成電路區域創新中心,爭創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10家,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10家、重點企業研究院5-10家。
3、節能環保目標
加快發展綠色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大幅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使用、運行能耗,顯著提升計算機、數字電視機、白色家電等整機產品能效。太陽能級多晶硅生產平均綜合電耗低于120千瓦時/公斤,計算機、數字電視機、白色家電等整機產品待機功耗明顯下降。
三、主要任務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以龍頭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為依托提升杭州電子信息制造創新能力,鼓勵華三、?、新松機器人等企業申報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爭創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突破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關鍵技術,研發自主可控的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和數字信息處理器(DSP)等系統級芯片(SOC)、基于4G /5G的新型移動智能終端、高性能傳感器、電力電子功率元件等。加快研發跨多種智能終端的操作系統,以及基于虛擬化技術、分布式存儲和海量數據管理等技術的車聯網、物聯網關鍵基礎軟件。加快實現高精度低功耗智能傳感器、可編程控制器(PLC)、工業計算機(IPC)控制、智能制造和3D打印等技術的整體突破和普及應用。
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圍繞浙江省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以“九鎮三谷”建設為抓手,加強創新載體建設。發揮集成電路、通信產品、云計算產品制造、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骨干企業的創新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支持企業與研究院所、知名高校深度合作,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區域創新中心。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攻克一批對產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利用“互聯網 ”,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健全以技術交易市場為核心的技術轉移和產業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協同推進機制,引導政產學研用各方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
完善創新政策機制。抓住“互聯網 ”的發展機遇,積極營造有利于電子信息制造行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制定出臺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的系列政策,明確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目標、路徑、方法。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逐漸將管理的環節從“研發鏈”拓展到整個“創新鏈”,將管理的手段從“選項目”轉變為“選項目”、“選機構”和“選載體”并舉,將資源配置從“爭取增量”轉向為“整合集聚”。
(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
加快研發智能產品與裝備。面向4G 、5G等新一代網絡通信系統設備及智能終端、高性能集成電路、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家庭、關鍵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等戰略性新興領域,針對行業應用特點,自主研發高精度復合型數控機床、增材制造裝備、專用智能設備、智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重點發展具有電子信息制造行業特色的自動化專用成套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