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落戶杭州已經10年,但是打車時如果說要去華三,出租車司機卻基本表示不知道。和同城的另一家IT企業——阿里巴巴相比,做企業網設備市場的華三,知曉度是如此之低。
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實華三是杭州的納稅大戶,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全國十強創新企業。2012財年,華三營收超過100億元。
根據權威的互聯網數據中心(簡稱IDC)的調查顯示,2010年交換機市場關注度排行榜上,華三壓倒老牌霸主思科悄悄成為冠軍。而在中國企業網絡市場,華三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三年超越了思科。
在過去幾年的低調潛行中,華三完成了從“追趕者”向“超越者”的身份轉變。
然而,在記者的現場采訪中幾乎或根本聽不到“擴張”和“超越”這種字眼,這家公司一如既往地彌漫著一種“安靜、從容”的氣質。
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巍胸有成竹地說:“我們的愿景就是成為全球IP領域領導者。”
推薦理由
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三)副總裁王。
在中國企業網市場,華三占據著市場第一份額。
國內70以上的中央部委和各級省、市電子政務網由華三提供。在中國最重要的“十二金工程”中,華三承建9個國家干線網。
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到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其數據中心都由華三提供;從國家電網到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國航、東航和南航,包括首都機場在內的40家民航機場航站樓,以及中國所有在建地鐵的城市軌道交通信息系統,應用的都是華三的產品;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超過1700所高校,超過80的教育城域網,都由華三提供;騰訊、百度、淘寶等中國最大的五大互聯網數據中心,其主要網絡產品都由華三提供。
在全球市場,華三研發和生產的產品服務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年銷售收入80來自歐美市場,客戶包括惠普、夢工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MD、瑞士電信、西班牙電信、英國沃達豐、法國國鐵、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韓國三星電子等。
2012年,華三銷售額超過100億人民幣。
公司名片
作為一家有5000員工的IT公司,近一半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研發人員占55。
截至8月底,華三申請專利近45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85。2009-2012年連續四年,華三的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在國內所有企業中排名前十,連續多年位列浙江省第一。持續自主創新帶來企業穩健發展,華三在過去九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6。。
公司履歷
2003年11月,從深圳、北京兩地的華為數據通信部抽調1000多人遷往杭州,與3Com合資組建了華三通信。
至2006年底,華為將華三49.5的股權出售給3Com,實現了聚焦核心業務,收縮戰線的目的。通過此次合資、出售等行為,華為獲得了近10億美元的商業回報。
直至2009年,因惠普收購3Com,華三被收歸旗下在惠普體系內,不過保持獨立的地位。
華三的產品
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網絡生活
華三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如果你的回答還是硬邦邦的交換機和路由器,答案并沒有錯,但一定不準確。
沒錯,我們在通信市場里最常見到標注著殷紅色H3C字樣的無線路由器,它與標注著huawei以及專業做無線路由器的TP-LINK擺放在一起。
不過,華三的產品遠不止這些。
盡管它的產品并不總是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但這家行業內的隱形冠軍以它的產品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比如,我們常去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辦理各種業務,存款、取錢、轉賬,甚至購買一些理財產品,所有的網絡供應都由華三提供。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各級網絡建設,由華三提供。我們每天必須要用的電,主要的電力調度網都由華三提供。國航、東航和南航,包括首都機場在內的40家民航機場航站樓,以及中國所有在建地鐵的城市軌道交通信息系統,都由華三提供網絡供應。
這一網絡供應的不僅僅只是網線、交換機、服務器、路由器以及轉接頭等簡單的產品,事實上,華三正在努力成為IT基礎架構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這個概念看上去過于抽象。
簡而言之,華三的產品從網絡到安全、服務器、存儲、云計算,基本囊括了IT產業鏈上的基礎架構層。
這聽上去依然有些模糊。
仔細分析一下,IT產業鏈分為基礎架構層和應用領域。所謂的基礎架構層類似城市的公路、建筑、水電下水道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其后入駐城市的百貨公司、餐館或者電影院,都是屬于應用領域。
舉個例子,在淘寶網上購物,首先在網絡上挑選產品,并通過互聯網將數據包傳遞到淘寶的數據中心,淘寶的數據中心里有很多計算、網絡和存儲設備,會把你的購物訂單處理完以后再交付,同時還返回相應的信息。
通過淘寶購物,就是一個簡單的IT產業鏈,華三則是這個鏈條上的設備提供商之一。
王巍有一個更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互聯網比作人體神經系統的話,云,也就是數據中心部分,屬于大腦;終端應用則是神經末梢;再結合城域網、廣域網這樣的大脊椎,共同構成完整的神經系統。
華三從事的網絡領域的工作,就是從腦神經一直到神經末梢的整個神經系統,而且是滿足云計算和物聯網需求的新一代網絡。
王巍強調,華三持續專注IP技術領域,通過努力,正在全球網絡領域的市場份額、技術和標準等幾方面,從一個領先的位置躍升為一個領導者。
突破難關
華三成為思科之外的第二選擇
然而,說到互聯網市場的領導者,繞不開的就是互聯網時代最偉大的IT公司思科。
對思科而言,華三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對手。從體量上,兩者仍相距甚遠。在全球交換機市場上思科份額近60,而華三只有16;但這足以使華三穩坐第二把交椅,而且份額是該領域第三名到第七名之和。
這家僅有10年歷史的公司,依靠專注并專業,成為全球除了思科之外的第二選擇。
真正令思科不安的是,作為一家根植于中國的公司,華三并不是靠低端策略贏得份額。其最高端的數據中心產品已征服寶潔、沃爾瑪等主流跨國公司客戶,而這本是思科的領地。
不僅如此,相比思科的財務困局,華三的現金流及運營情況健康,無論純利還是毛利,從全球來看幾乎和思科持平。華三應該是整個行業內財務狀況最良好的公司之一,這也是為什么被賣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溢價很多的一個原因。
1995年以來,從華為數據通信部、華為3Com、華三,到現在歸于惠普旗下的華三,幾經易手,命運多劫,在中國高科技企業發展史上實屬罕見。這家迅猛增長、有能力挑戰思科的公司,其生命力源自一段崎嶇的成長歷程。
2003年11月,華三的一千多人,是從深圳、北京兩地遷往杭州,華為數據通信部蛻變成華為3Com的初始團隊。華三作為一家合資公司,來源于華為與3Com的合資。
若按當時的設計,如今的華三“早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至2006年底,華為將華三49.5的股權出售給3Com,實現了聚焦核心業務,收縮戰線的目的。通過此次合資、出售等行為,華為獲得了近10億美元的商業回報。
從誕生起,華三就被置于高度競爭的生存環境,并承擔獨特使命。直至2009年,因惠普收購3Com,華三被收歸旗下,在資本層面,華三從未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
但華三始終被定義為中國本土的IT公司。資本層面的轉手,并沒有影響到華三的技術創新。戲劇性的是,誕生之初的競爭格局再次演變:華三在惠普體系內,暫時保持獨立的地位,并得以挑戰思科,而昔日的母公司華為,則開始進軍企業網市場,成為華三的對手。
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感。
“華三的危機意識很強,我們時刻準備著有比較嚴峻的過冬,跟經歷相關或者是跟整個行業相關。”王巍說。
這條路是IP之路,是創新之路。
如今,經過10年的發展,華三來到了新的起點,要實現持續領先,只有不斷尋求新的突破。
王巍提得最多的一個詞是“重關”。重關一詞源自佛家禪語,即悟道的難關。
在剛剛舉辦的2013年華三新產品新技術巡展上,華三以全面形象示人,提出了“云網融合”的全新理念,將云計算與網絡緊密相連實現融合,迎接未來互聯網技術的變革。
“從行業現狀來看,云計算會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潮流,將對傳統的企業業務交付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IT企業也都投入重要資源,在這一市場進行角逐。”王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