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后G20杭州峰會時代,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開啟“三次創業”新征程,力爭成為“城東智造大走廊的引領區、國家級開發區轉型升級示范區、一流的現代化國際化新城區”。
而今邁步從頭越,開局之路如何走?
創業需要勇氣與智慧,這些都被濃縮在了26頁紙張之中——《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面深化產城融合提升城市發展水平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
未來三年,下沙將實施創新強區、產業升級、開放合作、品質新城建設、人文特色塑造、治理水平提升“六大工程”,并以“三鎮兩區一基地”建設為重點,努力實現投資達到600億元,著力打造一流的創新創業港灣、高端智造基地、開放合作高地“三大特色”,加快構筑一流生態宜居環境、特色人文景觀風貌、現代城市治理體系“三大支撐”,以重點突破帶動發展全局。
創新強區工程:
三年新增領軍型人才100名以上
隨著“東部人才港”“東部科技港”建設的成效顯現,下沙成為海內外高端領軍人才棲息的熱土。
未來三年,下沙將搶抓杭州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機遇,著力打造優質創新創業平臺、集聚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構建全要素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發展模式。
在創新平臺建設上,下沙力爭三年新增創新載體300萬平方米以上,新增創新平臺60個以上,其中全球排名前100高校(院所)、企業、平臺不少于6個。
在科技企業培育上,三年新增150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120家以上國家高企,扶持企業申報重點創新計劃項目、省重點企業研究院以及省市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等各類創新項目180個以上。
同時,三年力爭新增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達到33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5。
在人才引進和培育上,三年新增國家“萬人計劃”“國千”“省千”及市“521”等領軍型人才100名以上,新增市級以上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6個以上,新引進落地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150個以上。
除了高新人才外,下沙還將力爭三年吸引3萬名本科及以上人才落戶,培養高技能人才3000名以上、藍領職工6000名以上,設立區級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不少于10個。
憑借高校資源,下沙將以“大創小鎮”為主要載體,三年內實施60個以上重大區校合作項目;鼓勵高校教師和優秀畢業生留在開發區創業發展,每年新增高校師生創辦企業30家以上。
金融支撐,是創新創業生態鏈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下沙加快“雙創金融谷”建設,每年在人才、科技、產業發展等方面投入20億元以上,并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形成母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期規模2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00億元以上的投融資體系。
產業升級工程:
打造“4 1”產業集群
成為杭州城東智造大走廊建設的引領區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為了加快提升產業質效,下沙將著力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服務業這“4 1”產業集群。
比如,圍繞打造“千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大力支持史陶比爾、九陽、三花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發展,力爭三年投資3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800億元。
圍繞打造“5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大力實施“三年倍增計劃”,加快建設“東部醫藥港小鎮”,力爭三年投資5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300億元。
圍繞打造“500億級”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加快士蘭集成8英寸芯片生產線、立昂東芯第二代半導體芯片等項目建設發展,力爭三年投資3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300億元。
圍繞打造“500億級”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中科極光等項目投資發展,著力建設國家級激光顯示產業基地,力爭三年投資20億元以上,實現產值100億元。
緊緊抓住杭州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機遇,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到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
特色小鎮也是十分搶眼。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磅推出“三年行動計劃”》相關參考資料: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太原經濟技術開發總、溧水經濟技術開發總、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