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獎勵大會上,浙江一共獲得2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由浙江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13項,參與完成的獲獎項目也有13項。其中,獎項等級最高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領銜,杭州市中醫院王永鈞團隊參與完成的“IgA腎病中西醫結合證治規律與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及應用”,獲得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醫五十余年,今年已經83歲高齡的王永鈞每天依然會出現在門診或病房。他告訴錢報記者,對IgA腎病的研究,他和他的團隊做了20多年。
為什么花那么多時間研究這個?他說有3個理由:
第一,在原發性腎病中,中國最多見的就是這一類;第二,這類腎病好發于青壯年,治療難度大,1/3的病人在5~20年間發展為尿毒癥;第三,臨床及病理表現幾乎涵蓋所有原發性腎小球病,若能取得療效,也能推廣到其他腎病的治療。
王永鈞出身中醫,在腎病治療上,他主張中醫學術“法古融今”,引入現代科技,中西醫結合,個體化治療。
“西醫講病,中醫講證,病是身體發生異常的全過程,證是臨床表現,有階段性!彼忉屨f,古代沒有檢查設備,所以多把臨床癥狀作為病名,比如水腫、黃疸;腎病的尿血,古人也觀察到了,但對肉眼無法觀察到的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傳統中醫診療手段無法掌握。
在他看來,傳統的中醫看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除了,其實是“證”被治好了,這只是疾病的某個階段,對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證”缺乏預見。
為了彌補這個短板,王永鈞和他的團隊對腎病提出了識病-辯證-治病/證的臨床思維,整合了中醫治證、西醫治病的優勢。
IgA腎病,這是一個西醫的疾病名,中醫怎么看?王永鈞告訴錢報記者,《黃帝內經》等中醫典籍中,有關于“腎風”的記載,風,是風濕,中醫認為慢性腎病,是風濕擾腎的結果。
“其實中醫和西醫,對腎病和風濕的觀點,有很多是相通的!彼o記者舉了幾個例子:《傷寒論》中,治療風濕和腎病,用的是同一個方子;現代醫學治療腎病,也常用免疫抑制劑,比如他克莫司及糖皮質激素,這些藥在風濕科被稱為“慢作用抗風濕藥”。
根據這一理論,他們開展了IgA腎病的證候學調研。在對1148例IgA腎病患者的研究發現后,首創了5種證候的分型:風濕擾腎、腎虛、腎絡瘀痹、肝風內動和溺毒內留;以此為依據,中西醫結合,對癥治療。
2010年,王永鈞牽頭完成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這是一個多中心、前瞻性、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參與單位有全國13家大型醫院。
這項對照試驗,一共納入475例CKD3期病人,研究結果顯示:中西藥結合組則在減少尿蛋白和改善腎功能方面,既優于中藥組,又優于西藥組。論文分別發表在《世界中醫藥》、《中華中醫藥學刊》和《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上,并在美國腎臟病年會大會發言介紹。
《杭州市中醫院王永鈞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相關參考資料:
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國防進步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一等獎、雙色球一等獎、揚州中一等獎、研究成果一等獎、雙色球一等獎票樣、木蘭詩朗誦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