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為:2017-12-04
7月21日,酷暑下的杭州猶如火爐一般,在白堤兩旁的西湖邊,一些不自覺的游客,脫去了鞋襪把腳浸入湖中,享受湖水帶來的涼爽。遠遠望去,美麗的西湖竟然成了天然的“洗腳池”。
民意爭鋒
正方:西湖里“洗腳”,不妨寬容點
或許是因為天氣太熱,或許是因為游玩得太累,或許是太想和西湖“零距離”接觸,他們脫下鞋襪,享受著天然“洗腳池”帶來的清涼,然而,這道西湖邊特有的“景象”,卻被稱為“大煞風景”,讓人糾結。
坐在西湖邊,把腳伸到水里,腳再怎么臭,也不會對西湖造成污染。而將腳伸到水里,那么多游客一起洗,場面很是壯觀,邊洗腳邊享受風景,這何嘗不是“另類”的游西湖?
西湖“洗腳”在一些人看來,是不文明的行為,并將其歸結成那種在景區亂扔垃圾、亂刻字那樣的陋習,這就有點上綱上線了。其實,我們到山里游玩,看到很清澈的小溪,也會情不自禁地到水里戲嬉,甚至是打水仗,畢竟人是最喜歡和水親近的。到溪水洗腳可以,為何就不能在西湖里洗洗腳?如果費力驅趕,那才是真正的“大煞風景”。
古人詠誦西湖的名篇不少,均表現了對西湖的熱愛,而西湖的美景也的確讓游人喜愛。更值得稱道的是,西湖卻是免費游覽的,這也使得游西湖的游客越來越多。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湖“洗腳”何嘗不是對西湖表達愛意的方式?那是一池凈水才能激起的興致,誰又能說不是呢?
我倒是覺得,雖然無關文明,卻與“安全”有關,畢竟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悠閑地洗腳,萬一有人不小心掉下去,就是很危險的事,因此,作救人的預案也是景區的責任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湖洗腳”何嘗不是對西湖表達愛意的方式?
西湖洗腳又有什么不可?
文/高世鵬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喜歡和水親近本來就是一種人的天性,人類歷史上的文明發祥地,無一不在水邊,除了因為水是生命的必需品以外,對水的喜愛之情也是溢于言表。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有與水親近的趣事,比如大詩人屈原就寫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不知道那時候是不是也有人鄙視屈原說他洗腳大煞風景,有失貴族的風范?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水污染日益嚴重,很多的地方的地上水都是漆黑如墨,臭不可聞,有心與水親近的人們只能是望水興嘆,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法向前人一樣一親芳澤。為了滿足人們與日俱增的親水渴望,我們建了一些游泳池、洗腳城,暫時緩解了人們與水親近時的迫切心情。但是這些人為的建筑物怎么比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西子湖呢?
面對西湖景區萬人洗腳的尷尬局面,我們的有關部門需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不要眾口一詞,指責游客的素質低,煞風景!而應該捫心自問一下,假如我們的環境保護的足夠好,每個人都能坐在自己家的池塘邊洗腳,我們還用得著千里迢迢跑的遙遠的杭州去洗么?所以說西湖洗腳非但不應該禁止,還應該盡快搞好環境治理,還人們更多地親近自然水的機會,建一些深受市民歡迎的天然游泳場。
反方:西湖“洗腳池”又成國民素質考場
文/全小松
從埃及神廟走出國門“到此一游”到五一黃金周期間泰山景區40噸垃圾,再到杭州西湖變身公共“洗腳池”……本應是賞心悅目的旅游景點上的不文明現象仍然比比皆是,一次次為塑造文明的國民素質敲響警鐘。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走出家門到各地旅游,開始追求物質生活富足后的充裕精神生活。出門游玩,圖的是放松情緒、緩解壓力、強身健體,誰都想有一個更加文明的環境。然而,一些游客表現出的亂扔垃圾、買票不排隊、亂刻亂畫等旅游壞習慣,讓景區大煞風景,更讓國人形象大打折扣。
“勿以惡小而為之”。筆者以為,旅游景區中顯現的各種不文明行為,看起來是一些“小節”,其實本質就是陋習。要想打造一個健康的旅游休閑文化,提升國民的旅游休閑品質,首先需要摒棄的就是這些陋習,營造文明的旅游休閑氛圍。文明旅游環境的建立和維護需要通過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來實現,有賴于整個社會文明素質的提高。為此,社會要大張旗鼓地倡導文明新風,克服小節無害、陋習難改的錯誤認識,使更多的人樹立文明光榮、不文明可恥的觀念。
同時,筆者呼喚旅游文明立法。我們應該看到,文明旅游既是一種道德素質,也是一種社會規則意識。就道德素質而言,有賴于生活中文明習慣的培養。但就社會規則意識而言,則需要立法加以規范,只有構建一個法治嚴明、懲罰嚴厲的社會規則體系,才能促使民眾文明意識的自覺和提升。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在文明旅游方面缺乏立法,為規范公民旅游行為,也僅出臺過只具倡導性質、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再加上,受文化傳統、道德感弱化、教育傳統、環境保護意識、旅游經驗不足等因素影響,國民旅游文明程度令人堪憂,不僅嚴重影響國家形象,也對自然生態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相比而言,在新加坡,法治與道德教育并舉,一方面針對不文明舉止,新加坡開展過長期的教育宣傳活動;另一方面是法治嚴明、懲罰嚴厲,精神文明建設的許多內容都納入了法制的軌道,對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進行立法,施以重罰,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和在地鐵里吸煙等不良行為要被罰款千元,
其實,類似“到此一游”、“洗腳池”這些旅游陋習已經正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道考題。不管是文明素質的提升培養,還是文明旅游立法,目的只有一個——不要再讓旅游景區成為國民素質的“考場”。
觀察
“西湖洗腳”無關文明批判
文/堂吉偉德
清清滄浪水,可以洗吾纓;混混滄浪水,可以洗吾足。在洗腳泡腳已成為服務行業的當下,洗腳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本沒有道德的原罪。如同在海灘上光腳而行,在溫泉中半裸而出,“西湖洗腳”并非一種不文明行為,美麗的西湖也不會因之而失色。西湖之美,在于人性而自然。天氣炎炎,酷暑難耐,見水而喜,脫去腳之包裹物,把腳浸于清冰而干凈之湖水中,不僅可以獲得清涼之快感,還可以重溫親近大自然之愉悅,這已然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西湖戲水”的風景。
所謂不文明現象,一是有違公序良俗,一是造成不良后果。赤腳而浸與裸身而現不同,更與高聲喧嘩與隨地吐痰不同,也不會讓西湖水受到污染,又何以稱為不文明現象?從法律層面來說,《杭州市西湖水域保護管理條例》內有明文規定:禁止在西湖內洗澡、便溺、洗滌污物和擅自游泳。腳并非污物,也不會導致水源被污染,可見其在法律層面亦無抵觸。
在株洲,株洲湘江風光帶設了4個洗腳池,以滿足旅客之需;在紐約中央公園草坪,曾有萬人練瑜伽,而另一種場景更是不鮮見,即在炎熱的夏天,很多城市的景觀噴泉中,人們可以自由的戲水沖涼,這被看成天經地義的事,而不會受到不文明的指責?梢,同一種行為卻有著不同的文明解讀,這或許因為出發點的差異性,使得文明的內涵缺乏包容度與人性化。
其實,“西湖洗腳”里不需要文明的批判,問題出在我們是否患有文明潔癖,從而制定了一套過于嚴苛的標準,以至于深受其縛而無以解脫與釋然,結果便出現了言與行,標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一方面對插隊占位等行為見怪不怪,另一方面又對“西湖洗腳”等行為吹毛求疵、求全責備。在井然有序、整一劃下的秩序之下,卻是對于炎夏親近清涼的湖水權利的漠視。從這一點來說,“西湖洗腳”已然超越了文明的范疇,而成為一種權利的尊重。
微言大義
@二荒八調的張小磊:大自然的水。有什么問題嗎?在小溪里江邊海邊這樣也沒什么問題吧。你沒在江邊海邊這樣玩兒過?
@輪回里惹塵埃:泡個腳咋地了?多么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說明西湖的水還算清,還能下腳。
@第三視角看世界:在湖邊這樣,真和打松鼠什么的不一樣,這是生活的情趣,那是無知。和自然親近,沒有什么值得指責的。但要你帶著肥皂來洗,那就是破壞環境了。
@小蠻_小小曼:就跟到了別人家里亂翻人家抽屜一樣的沒素質!
@Rosahong512:影響市容,游客們應該提高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