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間為:2017-07-27
李敖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臺灣,來大陸的次數也寥寥可數,甚至提出過“反旅游”的論調,但是對于他而言,或許在自己書房里20萬冊的藏書中,就能尋找到他眼中浩瀚世界與瀟灑“江湖”。今天,鳳凰網旅游帶你一起回顧“狂人”李敖在大陸時所留下的足跡。
3月18日上午,臺灣知名作家李敖因腦瘤病逝于臺北,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一代狂人”李敖隨風而去了,他一生所經歷的風風雨雨,無論是文學、政治、還是個人生活,自留給后人評說。只是世上有趣的人總是不多的,李敖便算是其中一個。
蔡康永在對李敖去世表示哀悼時說:“李敖一個人身上,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不在,那個江湖就不在了。”
李敖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臺灣,來大陸的次數也寥寥可數,甚至提出過“反旅游”的論調,但是對于他而言,或許在自己書房里20萬冊的藏書中,就能尋找到他眼中浩瀚世界與瀟灑“江湖”。
今天,鳳凰網旅游帶你一起回顧“狂人”李敖在大陸時所留下的足跡。
在讀者的眼中,李敖是一個快樂的反叛者,他的反叛不僅體現在嬉笑怒罵的語言里,浪蕩不羈的文字中,同樣也體現在他的旅游觀上,他曾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讀兩萬卷書、行零里路”,也鄙夷過“今天很多年輕的、成年的或者退休的朋友,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旅游,到處坐飛機,到處住旅館,去看這些山水風光,我認為他們看的還沒有我看的多,至少他們知道的沒有我知道的多。”
可是這位“狂人”卻在時隔56年再次回歸大陸之時,陶醉在故宮浩瀚的文物里,徜徉于朱家角的水鄉初秋,甚至在到訪西湖時,說要把自己的書房搬到西湖邊,或者把自己的墳放在蘇小小旁邊。
2005年9月,神州文化之旅
到訪北京、上海、香港
自14歲離開大陸之后,首次回訪
2005年,鳳凰衛視策劃了大型電視行走系列節目——“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促成了李敖自14歲離開大陸,時隔56年后再次回到故土。這一次,他走訪北京、上海、香港三大都市,參觀三地著名景觀,并在北大、清華、復旦三所大學進行演講。
_北京
9月19日,李敖抵達首都國際機場貴賓廳,來自海內外40多家媒體的70多名記者都將手中的相機對準了李敖。記者問李敖:“來到北京最想去哪里?”他回答:“哪里都想去!”而當記者問起“您最想吃什么?”李敖考慮了幾秒鐘,用拉長音京腔說“豆———汁”,引得媒體記者一片爽朗的笑聲。
9月20日,李敖一行人到北京天安門城樓參觀,李敖在留言簿上留言:寫下“休戚與共”四字;之后便前往故宮和人民大會堂參觀,為了歡迎這位漂泊一生的游子,故宮拿出了稀世珍寶《韓熙載夜宴圖》、《三希堂法帖》,《伯遠帖》。
2005年9月20日上午,李敖在北京故宮游覽
下午,李敖回到位于朝陽門附近的母校新鮮胡同小學參觀訪問,并看望了他的小學老師魯榮坤。離開大陸前,李敖曾在母校新鮮胡同小學度過六年時光,這座已有百余年歷史的小學成立于清末,是北京最早的小學之一。李敖和同來此探訪的他的大姐、二姐都是這里的畢業生。李敖在1942年至1948年在此就讀,據說畢業成績名列全校第一。此外,中國文化界的另一位巨匠梁實秋,也是該校的校友。
李敖來訪時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大字:“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說,去做才有機會成功,不做就永遠成功不了;走路未必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遠到不了。因此,做與不做是不一樣的,要去做,而不是空談。據說,這句話也是備受李敖推崇的胡適先生給人題字時,經常引用的。
9月21日,李敖在北京大學辦公樓禮堂對約500名北大師生進行演講,下午,他來到北京法源寺參觀,并為法源寺題詞:“法海真源,盡在于斯”、“物我兩忘,人書俱老”。
2005年9月21日上午,李敖在北京大學演講,北大贈李敖禮物《儒藏》
2005年9月21日,李敖前往北京法源寺參觀,為法源寺題字
因為行程太緊、時間有限,一直沒來得及喝上豆汁兒的李敖在21日晚上先品嘗了北京名吃———北京烤鴨。在北京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用餐時,飯店特意端出一只待烤的鴨子,請李敖用毛筆蘸著一種用糖做成的特制“墨汁”在鴨身上題詞,李敖提筆改寫了一句唐詩:“春江火熱鴨先知”。
待鴨子烤熟上桌后,這些字也呈現出深褐色。李敖邊吃邊贊:“北京烤鴨確實比臺灣的要正宗很多。”餐后,李敖及其親友都在全聚德的菜單上簽名,李敖還為全聚德題字:“涂鴨于先,烤鴨于后,百味雜陳,勝過他肉。”
9月23日,李敖在北京清華大學發表演講,并為清華大學題下“金玉其內、水木清華”八個字。下午拜訪了明朝傳教士利瑪竇的墓地,后到中國國家圖書館觀看古籍善本,國家圖書館為了歡迎李敖的到來,還讓他“深入”地下二十多米深的地庫中看了敦煌卷子。
2005年9月23日,李敖清華大學演講
盡管自小離開北京,但對于這座城市的感情卻深入其生活里。據話劇導演田沁鑫回憶,曾和李敖在他家樓下的北京飯館吃飯,“我覺得先生很有福氣,他雖是西城人,但少小離家,卻能在自家樓下吃到包括芥末堆兒、豆汁兒、焦圈、打鹵面在內的家鄉菜。”
_上海
9月25日,李敖自北京飛往上海浦東,開啟了他“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站行程。26日上午,李敖在上海復旦大學進行了他“神州文化之旅”中繼北大、清華后的第三場演講。晚上,他前往了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俯看上海夜景。
2005年9月26日,臺灣學者李敖在上海復旦大學進行演講
27日,李敖在朱家角欣賞水鄉初秋;中午到訪上海市市東中學,1949年初李敖曾在這所學校就讀過數月時間。
2005年9月27日,李敖抵達上海的第二天下午,前往朱家角一游
_香港
9月28日中午,李敖乘飛機從上海抵達香港,開始其“神州文化之旅”最后一站行程。
2010年8月
到訪上海、杭州
時隔5年后再次回到大陸
這是繼2005年“神州文化之旅”之后,李敖第二次重返內地,他此行的目的是參觀上海世博會,送兒子李戡入讀北京大學,以及赴浙江博物館參觀《富春山居圖》。一路上,李敖還拜訪了中共一大會址、上海書局等地。
_上海
李敖在到達上海浦東機場時,便題了8個字:“舊地重游,阿拉歸來”,他用“阿拉”這種上海話的說法表示自己不是客人(李敖去臺前曾在上海居住半年),一下子拉近了與上海民眾的感情。“我只看中國館,因為我愛中國。”,李敖在抵達上海后對媒體說。
這種意蘊與5年前北京之行的做法一脈相承。當時,迎接他的人說:“歡迎回到北京。”李敖答:“我根本就沒有離開。”意思是他雖人在臺灣,但始終關注著故鄉,心一刻也沒有離開。
2010年8月,李敖與家人在上海世博園合影留念
在上海世博園參訪中國館時,李敖題了16個字:“憂患一生,四處游走,來到滬濱,喜歡阿斗。”其輕松活潑溢于言表。然而,在上海書局,題詞卻變得十分正經,他寫道:“頹乎其間,人書俱老。”題詞風格在不同的場合發生了變化。對于這種變化,李敖稱:“文字破了天機,所以我對文字充滿了敬意,在古書和中國文字的范圍里,更加充滿敬意,所以寫字就比較正經一點。”
李敖就是這樣“亦莊亦諧”的人,親近他的人都愿意稱其為“文化老頑童”。即將返臺時,當記者問將來是否還回內地訪問,李敖答:“還想再來。”
在參觀中共一大會議舊址時,李敖看了17歲的鄒容寫的《革命軍》手稿,還有28歲的毛澤東參加會議時的蠟像。李敖說,為了救國,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今天的機會,我們要珍惜。
2010年8月,李敖在中共一大會議舊址留念
_杭州
2010年8月,李敖帶著夫人王志慧(王小屯)、兒子李戡、女兒李諶第一次踏上杭州的土地。剛到杭州的李敖一下動車就很激動,他只看了一眼,就對杭州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我心里是‘上有蘇杭’。”
李敖與兒子李戡在杭州西湖邊留影,李敖此次“世博行”也是送兒子去北大上學。李戡雖然考上了臺灣大學,但隨后就讀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戡稱,“一如我的祖父,我的大姑、二姑,大姑丈都在北大畢業,我的父親李敖困于臺灣六十年,以未念北大為憾,我愿意